“转方式”恐怕不完全是经济领域的事
解决上述问题,还要与当前正在进行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最近读到一篇讨论如何“转方式”的文章,其中写道,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是我赞同的,但有点疑问的是,作者主张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诸如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技术研发服务等——此议对否,我拿不定主意,不过隐约感觉到,如果资本和人力只往这些部门集中,所能吸纳的就业将有限的。既然我们知道基层对公共服务需求很大,就要避免在这些重大对策上人云亦云,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根据我的理解,“转方式”恐怕不完全是经济领域的事情。比如,服务业既包含了生产性服务业,也包含了非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社会进入公共需求阶段之后,非生产服务的发展应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视社会服务的就业容量是错误的,也会误导视听。还有城市化,从历史上看,城市化从来就是一个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既在城市服务业中就业,自己及家人在教育、卫生医疗等方面也需要被服务,这是他们转移到城市的基本动因。因此,仅仅发展生产性的服务是不能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相应地扩大公共消费和与之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似乎迈不过“转方式”的门槛——我们应当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来分析现在中国居民的消费特征、消费需求。
怎样改变“越来越多的问题发生在基层”?
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其中特别指出,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显然,我们需要通过公共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来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基层公共服务堪称“短腿中的短腿”,这个问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今年篮球比分直播:前,我参加一个讨论社会形势的小型座谈会,有学者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越来越多的问题发生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多少年我们一直把这句话作为做好基层工作的座右铭,但为什么问题还是屡屡发生?这使我想起人类学家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不加强地方社区,发展战略注定会失败。”联想起我们一系列的政策,诸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政策、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等,如果没有基层完善的服务体系,实行起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扩大地方和基层的公共服务供给,使基层的人民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在这个过程中扩大就业,使集中在城市的大量大学毕业生愿意到基层服务,需要我们在社会事业举办体制、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等方面积极实施实质性的改革。(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 2010-04-09教育均衡不妨从教师流动始
- 2010-04-09大换岗,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 2010-04-09何民捷:谦虚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 2010-04-09机构定编要严格“数字标准”
- 2010-04-09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